青銅鼎銘文分類
青銅鼎上的銘文是我國歷史上初期書籍的形式之一,青銅鼎銘文也稱為金文,商代到春秋時期的銘文一般是鑄成的,戰(zhàn)國時代的銘文大都是刻成的,內(nèi)容以記載做器工名、器物的所有者以及使用地點等為主。
青銅鼎中的禮器也稱為“吉金”,像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鼎,被貴族視為傳家寶和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所以也稱為“重器”。早期青銅器上面的文字比較簡單,有的只記姓名,有的只記年月。后來文字逐漸增多,有的甚至成了專門的文件或事件的記載,如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史嗇盤等,都有較長的銘文。至于春秋末期鄭國、晉國鑄造的刑鼎,簡直是古老的法典了。
根據(jù)形成銘文技術(shù),青銅器的銘文分為:一、鑄字,由商代中期至春秋時期。鑄字陰文字多,陽文字較少。二、刻字,始見于西周初期,盛行于戰(zhàn)國至西漢。三、后刻字,戰(zhàn)國器漢代刻字,或?qū)⒃秀懳哪トズ笤倏躺香懳摹K?、偽刻?指清乾隆以后到解放前多作的偽字,此目的在于騙取高價。可分為刻字、起字嵌字、爛字四種。
青銅器本身有固定的用途,鑄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檔案性質(zhì)的資料,尚不具備正規(guī)書籍的涵義與性質(zhì)。但青銅鼎作為一種文字載體,傳播了歷史事件和古代知識,又起到一定的書籍作用,故歷來的中國書史研究者把青銅器銘文視為中國書籍的初期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