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鼎上的饕餮紋飾
在歷史上青銅鼎作為傳國重器,一直是國家權(quán)利地位的象征,同時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銅鼎,以記載盛況。
青銅鼎除了龐大的造型,鼎身上面的饕餮紋飾同樣也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饕餮在傳說之中是一種特別貪吃的怪獸,《山海經(jīng)·北次二經(jīng)》介紹其特點(diǎn)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史記》中,則將饕餮與三兇比肩,言其“貪婪太過不知收斂”??偠灾?,這個家伙就是一個貪吃不知厭足的形象。
之所以周人選擇將饕餮紋鑄造在鼎上,其實(shí),則是為了教化后人:不可貪食過甚。飲食是人天性中的欲望,沒有誰可以抗拒這種本能,貪于飲食是人性的基本弱點(diǎn),是需要人去克服的。人總是很容易放縱自己生理上的欲望,甚至,走向全面的放縱。
這種放縱,是貪婪的表現(xiàn),或者說,這是貪得無厭的表現(xiàn),饕餮就是代表著貪得無厭的生物。所以,周朝統(tǒng)治者想要傳遞給自己子民的信息是:要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首先,要節(jié)制自己的飲食欲望。在周朝統(tǒng)治者看來,無論是商朝還是之前的夏朝,亡國之君都是因?yàn)樨澯陲嬍持饾u敗德失政,這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酒池”、“肉林”,商朝之鑒就在眼前,必須加強(qiáng)警惕。所以,他們將饕餮作為紋飾鑄于鼎上,以達(dá)到教化子孫后代的目的。
夏、商、周三代之后,鼎作為食器退出了生活舞臺。但是,它作為禮器與祭器的作用,則得到了代代傳承。而饕餮紋飾,作為鼎的固有紋飾,也一直與青銅鼎如影相隨。其中,所蘊(yùn)涵的道德規(guī)范,更是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