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鼎”方格紋銅鼎
方格紋銅鼎1975年出土于偃師二里頭遺址,該鼎通高20厘米,口徑15.3厘米,底徑10厘米,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我國最早的青銅炊具,被譽為“華夏第一鼎”。
方格紋銅鼎通高20厘米,口徑15.3厘米,底徑10厘米,斂口,折沿尖唇,垂腹下收,平底,三空心四棱錐狀足,口沿上有兩個半環(huán)狀耳,腹部飾以很不規(guī)整的帶狀陽線方格紋,其造型和紋飾風格與中原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幾乎完全一致,但材質卻是當時罕見的貴金屬——青銅。
“該鼎為合抱模鑄風格,端莊規(guī)整,紋飾樸素。”洛陽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玉芳說,方格紋銅鼎1975年出土于有著“夏都斟尋鄩(xún)”之稱的偃師二里頭遺址,外形雖略顯稚拙粗糙,卻暗含高貴之意,正如華夏文明初創(chuàng)時的真實寫照。
據有關文獻記載,氏族社會晚期,中原大地洪水滔天,華夏諸族共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因勢利導,鑿闕開河,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終于降服水患,實現了河晏水清,天下太平。于是,華夏諸族推大禹為領袖。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斑@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也就成了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睆堄穹颊f,九鼎鑄成之后,曾經流傳了夏、商、周三個朝代。后來,“桀有亂德,鼎遷于商”;周滅商后,成王又遷九鼎于洛邑(今洛陽);東周末年,王室式微,天下混亂,九鼎失位,不知所終。
夏、商、周三代承替延續(xù)千年之久,創(chuàng)造了絢麗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一般有圓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之分,被稱之為“國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千百年來,鼎被賦予太多的神秘色彩,已經濃縮成為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