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鼎上神秘的龍紋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是非常神秘的一種神獸,是祥瑞的象征,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銅鼎作為具有特權的王室貴族的專有,將龍的紋飾鑄造在青銅器的表面不僅能夠增添器物的裝飾性更是權力擁有者的一種威嚴的象征,由此而來,伴隨著青銅器的不斷發(fā)展,龍紋的演變也越來越豐富多樣。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于商代二里岡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zhàn)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xiàn)。龍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紋飾也各有不同,按圖案結構分,有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雙體龍紋、兩尾龍紋等。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
爬行龍紋青銅鼎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通常為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額頂有角,中段為軀干,下有一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時期。這體現(xiàn)了似形的藝術風格。
卷龍紋青銅鼎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的軀干作卷曲狀,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狀,常飾于盤的中心。《儀禮·玉藻》:“龍卷以祭?!编嵭ⅲ骸爱孆堄谝??!笨追f達疏:“龍卷以祭者,卷謂卷曲,畫此龍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廟?!惫乓詾辇垺⑸邔儆谕?,故把龍畫作蛇身蟠卷狀。自殷墟到戰(zhàn)國各個時期青銅器上都有這類裝飾,只是圖像結構有所不同。這體現(xiàn)了似形的藝術風格。
雙體龍紋亦稱“雙尾龍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其狀以龍頭為中心,軀干向兩側展開,這類紋飾呈帶狀,因而體軀有充分展開的余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兩尾龍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頭在中間,兩尾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