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鼎是如何演變成國之重器
一言九鼎、鼎力相助、三國鼎立等等成語都包含著銅鼎,在起初的時候銅鼎只是人們用來烹飪食物的工具,一般常見的造型有三足兩耳、四足方鼎,隨著歷史的演變,大禹鑄造了九鼎象征天下九州,銅鼎才演變成為國之重器。
大禹把九鼎稱為鎮(zhèn)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后,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后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于周朝的鎬京。后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
根據(jù)史料的記載,距今早在8000多年的歷史就已經出現(xiàn)了鼎,當最初是作為食物器皿,主要用于煮肉盛肉。因此,成為宴會、狩獵等場合的必備器具,并逐漸演化為重要的祭祀禮器,直至成為家國寶器。
鼎在成為祭祀禮器后,意義重大,制作也日益考究,造型凝重,以竭力顯示嚴鼎盛的氣勢。周朝建立后,百家爭鳴,風氣大開,反映到器皿上,紋飾簡練舒朗,饕餮、夔龍、虬等神獸紛紛登場,宴飲、征戰(zhàn)等紋飾明顯增多。
鼎的祭祀重器的地位,決定了其使用也有著嚴格的程序和特殊的含義。在西周時期的用鼎制度規(guī)定:"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規(guī)定,九鼎盛牛,稱為太牢,以下依次類推。后來,列鼎制度廢除,但是這一制度賦予銅鼎權力地位的象征意義卻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