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銅鼎的歷史演變
鼎是我國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青銅器之一,在古代每當有大型的紀念活動,鑄銅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器物,銅鼎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
鼎被視為立國的重器,和一個傳說有關(guān)。相傳,夏禹治水時,曾經(jīng)鑄造九鼎代表九州,這成為他統(tǒng)領(lǐng)諸侯和統(tǒng)治華夏的標志。九鼎,實際是大禹之子夏啟鑄造的。《春秋左傳》有記載:夏朝初年,劃天下為九州,設(shè)州牧。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鼎。
在我國歷史上最初的銅鼎是從烹飪食物的器具演變而來,最早是用黏土燒制的陶鼎,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xiàn)后,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在商周時代,鑄銅鼎多為祭祀的禮器,鑄銅鼎的制作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只有帝王將相才有能力鑄造,一次鑄銅鼎成為了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征。周朝建立后,鑄鼎熱大大勝過商朝,并且成為身份等級的標志。在周朝更有嚴格的使用制度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