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進步發(fā)展的青銅文化藝術
銅鼎是從陶制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用來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銅鼎作為商代后期制品,至今器底仍保存有煙復。整體裝飾繁雜、精細,圓潤的鼎身配以圓渦紋、風鳥紋、蟬紋等紋樣,造型和裝飾協(xié)調自然,堪稱商代銅鼎中的佳作。
古代炊器,多用青銅鑄成。相當于現(xiàn)代的鍋,煮或盛魚肉用。漢許慎《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薄队衿罚骸岸?,所以熟食器也”。一般鼎的形狀多是體圓、腹大、兩耳對立于口上,下有三足。大腹以容物,三足架空以燃火,兩耳用以貫鉉(又作扁,其狀類木棍)便于抬舉。傳世大鼎有高三尺多的;最小有不逾四寸的。鼎的形制因時代而異。商代前期多圓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圓腹柱足鼎占多數(shù),同時分襠鼎增多,尖足鼎逐漸消失。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足多呈蹄形。戰(zhàn)國鼎多斂口,皆有蓋,附耳,普通的鼎腹作西瓜形,足漸短小,蓋上伏三犠,或作三環(huán)。秦漢鼎多斂口、碩腹、附耳、三短足、均有蓋,蓋上有三環(huán)。這時期未見有絕大的鼎,傳世的大半約高一尺許。
銅鼎刻畫細微,生動逼真,鼎的整體就是神獸的全部。首部,有著類似麋鹿一樣的犄角,野豬的獠牙,公牛的眼睛,且把幾種動物的特征糅到一起,形成這樣的犧首;腹部就是神獸圓鼓鼓的身體,可以放比較多的祭品;雙耳本是提手,在這里仿佛成了異化的翅膀,很有動感;尾部變化成龍,僅作為裝飾存在,讓一只神獸趨于完整的構思;三只銅足像牛羊等動物的蹄子,這是神獸的標志,也是銅鼎的制作需要。銅鼎反映出當時六安地區(qū)的青銅造型藝術,已從莊嚴肅穆的楚大鼎開始向世俗審美的犧首銅鼎轉變,反映了產生于這一地區(qū)獨特的青銅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進步和古人思想不斷成長的過程。
電話:13722252255/0312-5646196
地址:河北唐縣長古城工業(yè)園區(qū)